任长红下山记 ——西和县关坝村村民“挪穷窝”记事

过去两年对关坝村六社村民任长红来说,就像是一场梦。这个35岁、有着3个孩子的农村妇女没想到,自己有一天会搬到山下去住。新家距离村委会只有100多米,院子里还接通了自来水,家门口就有开往镇上的小面包车,更重要的是孩子上下学只需要5分钟。

在丛山迭起的西和县南部,关坝村一点也不起眼,它和许许多多小山村一样,隐藏在大山之中。关坝村六社,被当地人叫作“郭山”,和坐落在山脚下河谷地带的村委会相比,海拔要高出200多米。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是通往六社唯一的路,从村委会出发,单程6.7公里,步行约2个多小时。

大山是这里的脊梁,也是阻碍人民奔小康的屏障。山下的村民有的一辈子也没爬上这座大山,而山上的村民没事也不会下山。贫穷就像乌云一样,年复一年笼罩在这里的14户村民头顶。

从19岁那年嫁到关坝村六社,任长红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6年,公公去世多年,婆婆多病缠身,丈夫在外打工,3个孩子都在上学,她只能独自承担这一切。酸菜面条和洋芋是全家人最主要的口粮,种几亩高山油菜还被经常出没的野猪毁得一塌糊涂。

生活的转折来得没有一点征兆。2018年的一天,任长红家里来了好几个村干部。“长红,村里在山下给你们寻了一块地,准备让你们都搬到山下去住,今天我们来征求你们意见。”

这个终日只知道低头面对土地和灶台的女人,望着村干部有点紧张。“让我想想再决定吧。”

“好,你们认真考虑一下,现在国家政策好,人均补助3.5万元,你们一家能补助18万元左右,够在山下盖一院好房子了。”来不及喝口水,擦了擦头上的汗,村干部们又去了另外一户。

这天晚上,躺在床上的任长红腰又开始隐隐作痛,这是常年负重上山落下的毛病。想起村干部今天到家时说的话,她第一次开始思考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。

任长红的娘家在西和县石峡镇,这里毗邻十天高速和567国道,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里聚集,慢慢形成了一个大镇,各方面的条件在西和县都相对较好。婚前,任长红的父亲来了六社一趟,爬了2个多小时的山后,累得上气不接下气,父亲全程黑着脸,对这门亲事持反对意见。不过禁不住婆家一再上门求亲,最终任长红还是嫁到了六社。

成家后,生活的艰苦远超出任长红想象。仅仅去挑个水,一个来回就是半个小时。怀孕8个月时,婆婆在挑水的路上,脚下一滑摔断了腿,只能卧床静养。丈夫又在外打工,任长红成了家中唯一的劳动力,挑水任务落在了她的头上,任长红挺着大肚子步行在蜿蜒的山路上去挑水,从早到晚,一天要挑三次。

家里的面和油吃完了,任长红又背起小麦和菜籽,到山下的磨坊里磨成面和油,再背上山。想起过往的种种,任长红一夜没睡好。

村干部走后,整个六社都在日夜不休地讨论。不愿离开的人态度很坚定:如果搬走,山下没有土地,靠啥生活?一位老人边摇头边摆手说:“我在这住了一辈子,让我搬到山下去,我住不惯。”任长红心里也很犹豫,她还指望着家里的那几亩薄田,起早贪黑劳作后种点油菜、土豆和小麦,撑起这个五口之家,尽管这些作物一年下来换不了几张百元钞票。

从动员村民搬下山起,六社里就多了拿着笔和本、整日在各家各户“溜达”的村干部身影。关坝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,灯光也常常亮到零点后,那是村干部在开会,他们为了做好贫困户搬迁工作,又商议到了深夜。许多村干部都在为这次搬迁而忙碌,他们想让更多贫困户放下思想包袱,大胆地走出一条新路子。但六社的村民们,依然有着各式各样的担忧。

在西和县,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就是盖一院好房,哪怕在交通不便,大山深处的六社也不例外。这里的人们靠着马拉人扛、邻里帮忙,一点一点把水泥、砖瓦、砂石运上山,盖起了房子。任长红盯着盖起来没几年的新房发呆,她不敢想象,搬走之后眼前的一切被推土机摧毁的景象。“换成谁,自己的房子被拆了,都会心疼。”

寒冬的一场大雪让大山披上了白衣。早上五点半,任长红起床叫醒还在沉睡中的3个孩子。她给孩子们的书包里装上自己烙的大饼,每人再灌上一瓶水,中午回不了家,只能带点饼子当午饭。迎着点点星光,迷迷糊糊的孩子们打着手电出了家门,在雪地里一深一浅地下山上学。当母亲的总是心疼孩子,看着幼小的身影消失在山弯处,任长红动心了:“搬吧,搬下去我的娃就不再受这份苦了。”

距离最后签字确认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。村民们经常在聊天中互相打听对方的想法,任长红家是六社里率先签字确认的几户人家之一。

易地搬迁项目前期的动员,让她的想法开始有些改变。关坝村第一书记、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段振鹏告诉她,搬走之后土地是不收回的,她还可以偶尔回来看看她养的蜂和种的油菜、小麦。而且,房子也可以不拆,作为生产用房保留。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也在劝说任长红把家搬到山下去,让她不再那么辛苦。一来二去,任长红最终下定了决心。

如今,在任长红的新家里,沙发、冰箱、洗衣机一应俱全,家里干净整洁,当初补助的18万元钱,除了盖房花去15万,剩余的钱还添置了不少东西。院子里的自来水管让她再也不用挑水,并且还安上了太阳能淋浴器。有时,任长红闲下来也会回到六社喂喂蜂,摘几颗自己种的菜回来。逢集时,家门口通往镇上的小客运车20分钟就能带她到镇上的集市。

中午饭点到了,任长红的孩子们放学回到家里,任长红也做好了饭,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饭,任长红说:“我的娃终于不用再受苦了。”

“搬迁是手段,脱贫才是目的。对搬迁群众来说,住进的是‘新房’,失去的是‘老家’,有‘房’不一定有‘家’,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应该让搬迁群众对新房有‘家’的归属感,才能真正融入。”关坝村第一书记、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段振鹏说。对整个搬迁群体而言,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单纯空间位移,更是综合小型社会的重组,只有切实加大后续扶持力度,才能真正让搬迁群众既“安居”又“乐业”。

段振鹏告诉记者,关坝村坚持搬迁入住一户、产业培育一户、稳定脱贫一户的思路,对所有易地搬迁户根据劳力情况进行分类,建立劳务档案,通过培训技能外出务工一批、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入股带动一批、公益岗位安置解决一批、土地流转增收一批、兜底保障扶持一批等扶持措施,努力使每户搬迁户有一个增收产业,每户贫困户有一人就业或务工经商,基本实现了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发展、可致富”的目标。

任长红下山记 ——西和县关坝村村民“挪穷窝”记事  第1张

任长红新居厨房

来源:协商报

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

原标题:《任长红下山记 ——西和县关坝村村民“挪穷窝”记事》

阅读原文